2、Waze游戏化的产品设计
2.2.1、页面设计游戏化
Waze把界面设计的非常可爱和有趣,界面中的车辆以不同的颜色和造型区分开来,通过与周围司机联手的方式聪明地躲避交通拥堵,节省时间和燃油,让驾驶者的整个体验感觉像在玩游戏。
2.2.2、驾驶过程游戏化
Waze把开车的过程游戏化,因为其产品本身是由用户自己绘制地图,然后改善城市拥堵状况,产品本身就是一个富有意义,充满成就感和参与热情的游戏。举例:假如有一天你开着Waze行驶,突然发现Waze 地图上没有你正在开的这条路,那么你赚取积分的机会就来了——打开报告新路模式,Waze 就会把你的行驶路线记录下来,以绘制地图用。有没有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的成就感?“此路是我开”足够让你兴奋一阵了。此外,Waze还通过设置各种任务(报告堵车情况、报告地图)赚取积分,用户也可以在上面制造些小游戏,这就增强产品的社会化价值。
2.2.3、参与互动游戏化
为了鼓励用户参与互动,Waze还在其导航地图上展示蛋糕或糖果图标,引导用户前往特地路线赢得奖品并获得点数。此举可让Waze依靠广大用户来收集路况资料,进而提供更加精准的路况数据。
2.2.4、社交与游戏相融合的产品
为了吸引更多活跃用户,Waze很早就加入了社交和游戏属性,用户提交路况后账户会获得点数和升级,当点数达到一定层级,这名用户就有机会被提升为Waze在该地区或大区的管理人员。用户也可以创建或加入本地的驾驶小组,这样就可以在应用地图上看到组内车辆的行驶路线并交流。同时Waze已经打通Foursquare、Twitter和Facebook,用户从而可以签到、发推和看看有什么Facebook好友在周围。
在驾驶者规模逐渐增大的同时,Waze也吸引了很多在线的志愿者地图编辑—前者提供交通路况,后者更新地图细节—他们可以随时对地图进行修改和完善,而监管则由地区的管理人员来负责。
这种游戏化社交功能经过进一步开发又被应用到朋友聚会中,在Waze新版本中,用户可导入Facebook的好友关系,和朋友共享会见地点和行车路径,用户就可以实时看到其他人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先到达的那人终于可以不用听着其他人“马上就到了”的谎言苦苦等待啦。pick up(接送)这个新加功能也很实用。向朋友发出接送请求后,Waze会自动识别你的位置并为司机提供导航,预计到达时间也会实时更新。这样你就能知道什么时间穿好衣服出门,两个就能恰到好处地碰头。
归根结底,当你的行为本身转变游戏化的色彩,这种游戏又同时具有现实意义,那么waze将通过现实游戏改变世界。
四、 Waze用户管理
Waze产品是基于GPS数据的“众包”,与目前通常的路况获得方法类似,通过出租车、长途汽车或物流车等车辆的GPS数据,从而得出车辆所在位置、车头方向、速度等信息以计算出实时路况。但在这些基础信息之外,Waze从一开始就希望让更多的驾驶者主动参与进来。
“在这类互动应用里,有90%的用户是被动接收的,但有9%的用户有时主动,1%的用户非常活跃,这些活跃用户会报告交通堵塞、事故和限速路段的情况,那也是我们最为依赖的用户”。Levine解释道。
那么如何激活那90%的用户,以及鼓励并扩大那1%用户呢?
1、产品部分游戏化
Waze首先让消费者免费使用导航服务,但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在享受免费的同时,必须贡献相应的信息。其次,Waze也通过设置各种任务赚积分,用户也可以在上面制造些小游戏,当然,这些积分也是具有一定功能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这个创意本身的意义由自己绘制地图,并能够改善城市拥堵状况,听起来是那么酷,那么富有意义,充满成就感,消费者又何乐而不为呢? 正如巴丁所说:“积分制度帮助Waze决定对用户的信赖程度以及是否能够将用户提升为地区或大区管理人员,人们因为喜欢才来,因为有趣,而且这让他们有了责任感。”
2、众包模式
对于现在Waze取得的成就,Levine将之归功于Waze的众包特性和人们之间的信任。Waze的概念和众包模式都是一对多同时也是多对一的模式,所以大家的相互信任是关键,据说很少有人报道不实情况。
众包是个很神奇的东西,15年前,没有维基百科;没有大英百科全书,现在有了,这都是众包内容的力量。Levine说现在世界上只有四家有影响力的地图公司,分别是诺基亚、TomTom、Google和Waze,这四家当中,只有Google和Waze不在乎花多少钱去制作地图,因为Google有大把的钱,而Waze不是依赖自己,而是依赖群众。
相比而言,Google几乎在十年前就开始坚持每天更新,但它与Waze最大的不同在于,到后来绝大部分Google地图测绘所需的飞机、汽车、卫星、雪地摩托、徒步旅行者以及地理学家,都是其自有的,一个非官方的估计是Google每年在地图上的投入在5亿至10亿美元之间。
而Waze利用众包模式,发动来自110个国家、总数6万5千名的地图编辑人员在2012年对地图做了5亿次编辑,并更新了170万处发生了变动的地图信息。12 月数据显示,系统检测出来的地图问题当中有近70% 在一个月内就被解决掉了,几乎所有由用户发现的问题都能在一周内得到处理。
3、社区化用户管理
像维基百科那样Waze通过建立自我管理的社区来控制众包地图的绘制,由大区级经理监管地区级经理,再由地区性经理监管编辑,每一个阶层都不同级别的权限来修改Waze的地图。在现实生活中,Waze的社区也十分活跃,社区成员甚至会组织线下活动,见面交流。在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荷兰、意大利、巴西等地都有用户或是员工聚在一起为当地或区域社区的发展出谋划策。
除了向社区成员贡献基于位置信息的交通数据,Waze 社区用户还会向社区成员报告检查站信息、实时交通事故信息以及加油站油价信息等驾驶人员需要的动态变化数据。这些信息也会同步显示在网页版的 Waze 实时地图上。
网页端的 Waze 除了提供实时地图和 Waze 成员动态,还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地图编辑工具。Waze 首先将路段切割为若干个分段,用户可以编辑分段间的连接点、起始点、甚至改变分段的几何形状以此来校正 GPS 数据的误差。为了防止用户误操作破坏地图数据,Waze 用户的编辑权限是随着贡献的数据量慢慢提升的。一开始用户仅可以编辑自己驾驶过的路段一英里范围内的地图,随着用户打开 Waze 行驶的路程越来越多,可编辑的路段范围也在不断的拓宽。用户点击 Waze 地图上的任意一个点都可以向系统报告错误,当 Waze 系统收到一个错误报道时它会首先提示该路段的编辑用户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