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正在浏览: 首页 »行业动态 » 正文
 

大数据缔造“海绵城市”

发布时间: 2017-03-13 11:26:57   作者: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   来源: http://www.idgd.org   浏览次数: 1761  
摘要: 大数据缔造“海绵城市”广东省数字广东研究院

2017年,“海绵城市”第一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新的一年,各试点城市在大数据应用领域的成熟经验,将在海绵城市建设全国铺开的进程中,得到更大规模的释放。

 

城市内涝。据统计,近三年里,中国平均每年有180多座城市发生了内涝。为关闭城区街道“看海模式”,国家确定了海绵城市发展目标,集中解决雨水的就地治理。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自2015年开始,我国陆续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工程,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在各试点城市推动“智慧化管理”落地。目前,海绵城市建设已成燎原之势。

 

 

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选取了30个城市开展试点。是年,全国范围内70%的雨水得到消纳。至2016年底,30个国家试点城市开工海绵城市项目320平方公里。

 

当前,全国有28个省(区、市)人民政府印发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指导意见,13个省(区、市)确定了近90个省级试点城市。

 

2017年,正是全国范围内铺开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时点。3月5日,“海绵城市”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我国政府重点工作之一。报告要求,“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再开工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启动消除城区重点易涝区段三年行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通过试点,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和不足被两会代表写进了提案。

 

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建议,完善海绵城市建设法律法规,明晰参与主体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加快探索海绵城市智慧化管理运营模式;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国际交流;提升海绵城市的社会认知度等。

 

全国政协委员秦升益强调,海绵城市是“十三五”时期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是地方政府落实绿色新发展理念的具体行动。他在《关于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提案》中指出,希望中央财政继续给予试点城市奖补资金支持,将奖补时间延长至5年,同时扩大试点范围,成立专项引导资金支持地方政府引入PPP模式,并对参与海绵城市建设的上下游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大数据发力点:缔造城市新格局

大数据如何实现海绵城市的缔造?

 

大数据可以实现对城市水务、天气、土壤湿度等各类动态数据的收集,形成相关数据的深度共享,以综合信息辅助决策,全力协调海绵城市各类设施发挥调度、排涝、涵养水源的功能,使水务管理智慧化,形成城市规划、城市建设、运营管理和环境绩效大数据闭环管理。

 

大数据实现了海绵城市相关数据的整合,将原本分割于各部门的数据,如城市水文数据、法规政策、水资源数据、水质数据、实时雨情数据、历史大洪水数据、气象数据、热带气旋数据、灾情数据、水土保持数据、行政管理数据、水利工程建设数据、农田水利数据共30大门类水情大数据解放出来,实现碰撞,融通应用。

 

通过将分布各处的数据实时汇集到水务数据中心,可以实现对海量数据的集中存储、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统一管理,加以数据分析和挖掘,实现水情治理预测、预警、决策、智能的超强能力。

 

为什么大数据可以成为推动海绵城市建设的利器?

 

存储:相关数据规模较大,大数据具备较高的读写能力。

 

共享:面向多数据类型的信息共享方法,依据信息资源数据类型的不同,分别对信息资源的元数据进行注册、抽取、更新、审核、发布,并利用可配置机制实现异构海量信息资源的多途径发现,使之能够支持矢量数据、遥感影像和关系数据,并且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

 

发现:大数据之间存在着丰富的关联关系,发掘大数据中的价值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能够分析出数据集里隐藏的相互关系网。

 

交换:水情数据采用多点采集、分散处理及分布存储的方式,促使水情数据资源化过程中必须建立高效的数据交换机制,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以成为整合信息资源、深度利用分散数据的有效途径。

 

预警:综合卫星遥感、气象监测、水文水情监测等多方面数据进行模式耦合预测,实现对水情治理的综合决策建议。

 

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制定了中长期目标和具体时间表,至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这一进程中,大数据将持续建功。

Tags: 本文暂无Tags!